在陕鼓,有这样一群人:
他们的办公室,
在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项目现场;
他们的行李,
总是处于“待命”状态。
一年之中,超过200天,甚至300天,
他们都在路上,
在用户现场。
对他们而言,现场就是第二个家,
轰鸣的设备是最熟悉的伙伴。
这支团队肩负着PLC自动控制系统与高低压电气仪表系统的现场调试与技术服务的重任。在用户眼中,他们是解决问题的专家,是设备稳定运行的守护者。
长年累月的奔波,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与取舍。他们错过了许多与家人团聚的节日,每当任务来临,他们总是选择背上行囊,奔赴需要他们的远方。
在土耳其,王宝祥与团队历经5个多月奋斗,机组实现一次性试车成功。正当他准备回国时,另一家当地钢铁企业发出紧急求助,又毫不犹豫放弃回国计划,立即转赴新的现场,通过精心安装与调试,全力冲刺新的交付目标。
在越南,王峥嵘团队的身影频繁穿梭。他们不仅保障了多套机组顺利投运,更远赴欧洲,为一家世界知名的钢铁制造商进行节能改造。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连周末也坚守现场,最终机组顺利并网发电。改造后,该项目每年可为用户多发电4320万度,节约2160万元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070吨,用实效助力用户绿色转型。
在俄罗斯,贾瑞强与团队日夜奋战,为机组提供精准调试服务。该机组投产后,将有效优化用户的能源利用效率,减少碳排放,助推用户实现更环保、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。
在马来西亚,孟江与团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,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施工全面提速。他们对外加强协调沟通,创造条件攻坚克难,最终保障多套机组一次试车成功,顺利投产。
在印尼,王波团队承担着自控系统调试的重任。他们凭借专业的方案赢得了用户的信任,那句“陕鼓人就是专业的”的称赞背后,是他不敢有丝毫松懈的责任心。面对突发的网络中断,团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抢修恢复运行;针对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,他们还协助用户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,确保机组稳定。用户动情地说:“在关键时刻,总能看到陕鼓人和我们一起奋斗的身影。”
在国内某海上油气平台,秦凡与团队正严阵以待,调试压缩机的核心控制系统。这个项目关乎国家能源安全,不容有失。当猛烈的台风过境时,他们前期扎实的调试工作经受住了考验,他们负责的机组在风浪中运行平稳,所有关键指标正常,展现了陕鼓设备过硬的品质。
而这支铁军的名字,远不止于此。屈辉、陈国权、郭卫军、次鸿泽、赵林涛、刘文豪、罗锋、崔卫民、邢腾悦、蒋小兵、韩兵、张向荣、仵理帆、张林浩、马骊峰、郑佳强、刘幸红、李朝龙、杨大恒、张爱国、王向阳、陈凯乐、孙卫群、庞建、张振、董伟波、洪杨、张亚兵······这一个个名字背后,是同样沉甸甸的奉献与担当。他们的身影,活跃在全球各地的项目一线:在南亚,他们顶着近50度的极端高温,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连续奋战一个月,确保装置一次投运成功;在关乎国家能源战略的重点工程现场,他们于刺骨寒风中彻夜不眠,一遍遍核对数据、排查隐患,最终实现系统的零故障交付,铸就了行业标杆。